“紅歌”嘹亮 山海交響
——六安原創紅色民歌劇《大別山之戀》在滬展演側記
“八月桂花遍地開,鮮紅的旗幟豎呀豎起來……”11月6日晚,上海群眾藝術館上海星舞臺燈火璀璨,由中共六安市委宣傳部、六安市文旅局聯合打造的原創紅色民歌劇《大別山之戀》在此圓滿落幕。一個多小時的演出中,掌聲與熱淚交織,感動與敬意升騰,這場跨越千里的紅色文化對話,既是六安市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要求的生動實踐,更是滬六兩地文化旅游對口合作的精彩展示。
《大別山之戀》的滬上展演,正是六安以文藝創新激活紅色資源,推動革命文化跨域傳播的鮮活探索。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紅色基因深植城市血脈;六安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鑄就了“28年紅旗不倒”的革命豐碑。當大別山的紅色歌聲在黃浦江畔回響,兩種紅色精神在此交匯共鳴,為長三角文旅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史實為基,紅色敘事直抵人心
“這部劇沒有空洞的口號,每一個音符、每一段劇情都帶著歷史的溫度。”演出結束后,上海觀眾李建國久久佇立。這種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源于《大別山之戀》對紅色歷史的真誠演繹。
該劇以六安革命歷史為底色,將金寨老人為紅軍守候一生、金剛臺婦女排“八姐妹”革命壯舉等真實故事,通過女主角“桂花”的命運軌跡,串聯起立夏節起義、紅軍北上抗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等重大歷史事件。全劇以“送郎出征”“三年苦斗”“痛失愛子”“百年守候”為主線,將個人命運與革命歷程交織,讓觀眾在人物的命運起伏中觸摸革命年代的溫度,在信仰的堅守中汲取精神力量。
非遺元素的巧妙融入,讓紅色敘事更具感染力。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別山民歌成為貫穿全劇的藝術紐帶,《慢趕牛》《送郎當紅軍》等經典唱段與劇情精準契合,原汁原味的皖西唱腔搭配地域特色濃郁的服飾、舞美,營造出沉浸式的視聽體驗。“當《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旋律響起時,我仿佛置身于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上海師范大學的王教授表示,這種將革命歷史與地方文化相結合的藝術形式,讓紅色精神的傳播既接地氣又有生命力。
市集搭臺,文旅消費雙向賦能
演出場外,“大別山旅游商品暨非遺好物展示市集”同樣人頭攢動。15個展位集中展示六安非遺技藝,六安瓜片的清香、霍山黃芽的醇厚、臨淮泥塑的精巧、翁墩剪紙的靈動,讓上海市民在感受紅色文化的同時,體驗六安特色魅力,實現文化傳播與消費促進的有機結合。
在上海從事文旅策劃工作的張軍,看完演出后當即在市集訂購了10盒六安瓜片。“既被紅色故事打動,又被特色物產吸引,這樣的文旅融合模式很有吸引力。”他表示,下一步計劃組織上海文旅企業赴六安考察,設計“紅色研學+生態康養”精品線路。
這種“觀劇+市集+消費”的模式,是滬六兩地探索“文化IP引流、消費場景變現”的創新實踐,也是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文旅協同發展的鮮活案例。市集運營期間,累計吸引千余人次參與,不少觀眾看完演出后直奔市集,將對紅色故事的感動轉化為對六安物產的青睞。六安非遺技藝通過現場互動收獲大批“粉絲”,特色物產借助展演流量打開上海市場,既讓大別山文化在消費場景中深度浸潤,又為兩地文旅產業協作奠定了堅實的市場基礎。
滬六攜手,協作成果亮點紛呈
《大別山之戀》的成功展演,并非孤立的文化事件,而是滬六兩地文化旅游領域合作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
2025年以來,兩地依托對口合作機制,推動紅色文化交流從“單向輸出”升級為“雙向互鑒”:聯合上海市中共一大紀念館舉辦“紅漫大別山”主題展覽,3.4萬余名觀眾在文物中讀懂紅色傳承;共同舉辦第二屆大別山紅色閱讀馬拉松大賽,六安紅劇場引進13場上海優質商業劇目;“樂游長三角·坐著高鐵尋游六安”紅色旅游專列開行8趟,千余名上海游客乘坐專列走進六安感悟紅色精神。
數據見證合作成效:今年1-10月,六安全市接待游客695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花費446.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31%和13.5%;其中接待上海游客270萬人次,同比增長8%。從“春之韻”“夏之魅”到“秋之韻”“冬之味”,“暢游山海 四季有約”上海·六安文旅嘉年華已連續舉辦4場專場活動;舒城縣與上海奇創旅游集團等14家單位達成7項戰略合作;上海企業投資的六安西茶谷旅游度假區等6個文旅項目總投資達7.91億元……一系列合作成果,讓紅色文化成為連接兩地的情感紐帶,更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
薪火永續,紅綠融合再譜新篇
“這部劇讓我真切感受到了大別山人民的堅韌與深情,我一定要帶孩子去六安看看這片英雄的土地。”上海市民湯女士的感慨,道出了許多觀眾的心聲。演出結束后,社交媒體上滿是觀劇感悟,“震撼”“感動”“想去六安”成為高頻詞,紅色文藝作品的傳播力與感召力充分彰顯。
《大別山之戀》上海展演不是終點,而是兩地合作的新起點。“我們要以此次演出為契機,讓‘觀紅色歌劇、游六安山水’成為滬六文旅互動的新風尚。”六安市文旅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推動紅色文化、生態康養等優質資源走進上海,同時積極承接上海文旅消費溢出效應,打造全國知名紅綠交融文旅康養基地、長三角高品質休閑度假康養旅居目的地以及上海市、合肥市的最美“后花園”。
夜幕下的上海星舞臺,《大別山之戀》的余韻仍在回蕩。從黃浦江畔到大別山麓,紅色精神是跨越山海的精神紐帶,文旅合作是攜手發展的堅實橋梁。這場紅色文藝的盛宴,不僅讓大別山精神在滬上落地生根,更為兩地深化合作注入了新動能。在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指引下,滬六兩地將繼續以文化為媒、以精神為魂,讓紅色基因在傳承中創新,讓文旅合作在協同中共贏,為文化強國、旅游強國建設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