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公開第三輪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方案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2024年5月30日至6月7日、6月11日至7月1日,安徽省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對六安市開展第三輪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并于2024年10月8日向我市反饋了督察報告。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全面認賬、全力整改,及時研究制定了《六安市貫徹落實第三輪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報告整改方案》(以下簡稱《整改方案》),全面部署并系統推進整改落實。目前,《整改方案》已經省委、省政府批準同意,并在六安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公布。
《整改方案》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重要戰略位置,通過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以及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等形式深入學習,形成制度化、常態化,做到學懂、弄通、做實,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執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決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有關工作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研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持問題導向,標本兼治,統籌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針對督察指出的4個方面14類問題,《整改方案》梳理形成了六安市貫徹落實第三輪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措施清單(35項),逐一明確整改問題、任務、標準、責任,做到可操作、可檢查、可考核。
《整改方案》提出了整改目標,即強力推進督察問題整改到位。對能夠立即整改的問題,立行立改,快速整改到位;對需要序時推進的,不等不拖,加快推進整改,確保所有督察反饋問題和信訪件按時完成整改銷號。持續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進一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推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減少,總體空氣質量持續向好,地表水國考和省考斷面穩定達標,主要河流干支流水質持續改善,土壤污染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整改方案》提出了4個方面的整改重點舉措。一是切實擔負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全面落實《六安市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規定(試行)》,堅持“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督促各級各部門履行好環境保護工作職責。發揮好市生態環境保護12個專業委員會作用,形成齊抓共管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合力。嚴格落實《六安市突出環境問題整改核查考核暫行辦法》,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二是統籌抓好中央、省生態環保督察及其他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聚焦本次督察反饋的35個問題和交辦的202件信訪件問題,對照整改要求,制定整改清單,落實整改措施,壓實整改責任,確保整改到位。統籌推進歷年生態環保督察和警示片交辦問題整改,實行清單化交辦、節點式推進、閉環式管理。嚴格落實“自查從寬、被查從嚴”,按照“屬地管理”“誰主管、誰負責”的要求,適時開展“1+1+N”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回頭看”,組織縣區、開發區和行業主管部門常態化開展問題自查,做到邊督邊改、立行立改,從嚴整改、從嚴督辦。三是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七個專項行動”,合力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科學應對重污染天氣,做好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落實重污染天氣管控措施。開展園區涉氣企業“環保體檢”,針對問題開展幫扶提升。持續提升面源污染精細化治理水平,加強建筑施工和道路揚塵管控,推動市城區建筑施工工地和重點區域道路揚塵監控全覆蓋。創新污染防治監管手段,探索開展企業(單位)生產治污設施“雙電量”監控。開展鍋爐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倒排工期實施燃氣鍋爐低氮改造和生物質鍋爐高效除塵設施改造。深入打好柴油貨車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進老舊貨車淘汰。組織實施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扎實推進碧水保衛戰。持續推進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整治,強化入河入庫入湖水質達標管控,確保國控、省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加大城市污水管網改造和建設力度,持續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強化運維管理,定期開展水質監測。補齊農村水環境治理短板,高質量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確保農村生活污水設施發揮實效。開展河湖“清四亂”行動整治,及時清理河道岸線占用現象,同時加快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進展,改善主要河湖和流域生態環境。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全面排查全市存量建筑垃圾堆放情況,分類別開展整治,探索多渠道建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利用途徑。加大對污泥處置全過程監管力度,切實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置。落實生活垃圾填埋場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對既有垃圾填埋場開展防滲排查改造、地下水環境調查和評估。加強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逐步健全危險廢物貯存、轉移、運輸、處置全過程監管體系,加大執法力度,依法打擊非法處置等違法行為。開展農用薄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專項行動,加強臺賬管理,完善落實農藥包裝廢棄物全程追溯機制,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四是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創新
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生態環境問題主動發現和處置機制。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能力,開展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提升行動。創新污染防治監管手段,拓展大氣污染防治智能預警系統應用場景,實施國省控斷面溯源排查專項行動。構建河湖生態綜合監管機制。建立自然保護地“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探索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程監管和閉環運營機制。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堅決打擊違法排放、侵占自然保護地、監測數據造假等嚴重環境違法行為。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吸引更多市場主體和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環境治理。完善生態環境政策制度,建立由末端污染治理轉為前端源頭管控和全過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新型污染防治體系。發揮生態示范引領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生態環境要素保障,提升重大項目環評審批質效。積極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推動更多縣區、園區爭創國家級、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為保障整改工作順利推進,《整改方案》明確了保障措施。即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市環委辦負責全市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的協調、調度、督辦,強化整改進展情況調度。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單位是本地本單位整改工作的責任主體。將此次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和轉辦信訪件問題辦理納入“1+1+N”管理系統,實行月調度和督辦,加強對各縣區、各有關單位整改落實工作的督導檢查,及時掌握整改工作進展情況。采用清單銷號管理辦法,視情采取通報、約談等措施,扎實推進督察整改工作。對在整改過程中工作不力,敷衍整改、表面整改、虛假整改,特別是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及搞“一刀切”整改的,從嚴追責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