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十四五”】“同城”協同 實力“出圈”
清晨6點半,合肥市民楊斌從濱湖新區寶能城小區出發,駕車沿著方興大道、G312合六快速路,不到一個小時就抵達金安經濟開發區。他說:“全程無紅綠燈,無收費站,比走高速公路還要快。”
妻子和孩子在省城,楊斌在六安的一家企業從事技術支撐工作,除節假日,一般都是早來晚歸。一條快速路,不僅縮短了時空距離,也拉近了兩座城市的心理距離。楊斌的便捷通勤,是合六同城化戰略中,最為基礎也最為關鍵的一環——交通一體化。
交通,是合六同城化的先導和支撐。市委、市政府果斷決策、率先實施,推動G312合六界至迎賓大道段快速化改造,實現了當年設計、當年報建、當年開工的“六安速度”。今年9月30日,G312合六路主線通車,六安與合肥的通行時間從原來的2小時縮短至1小時以內。
不僅是一條路的升級,G40合六葉高速公路完成改擴建,G3611合霍阜高速建成通車,S329合六南通道全線貫通,沿江高鐵六安段等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以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高等級國省干線為主體,合六城際交通快速網絡已然形成。
交通“大動脈”的暢通,激活了產業協作的“一池春水”。在安徽迪森生產車間,自動化設備快速運轉,一個個精密部件陸續下線。這些繁忙的景象,是合六產業同鏈的微觀寫照。
“我們來自合肥,選擇金安是公司戰略布局的關鍵一步。這里不僅是‘成本洼地’,更是我們貼近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客戶、拓展六安及周邊市場的重要支點。”安徽迪森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偉說,優越的區位和營商環境,讓企業更有信心將這里建設成為重要的生產基地。
抓住合肥打造“新能源汽車之都”的機遇,我市加快建設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配套基地,全市205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規上企業中,為合肥整車配套的企業已達91家。“合肥造車,六安配零件”,一句話道出了“同城”協作、互利共贏的真諦。
這股協同發展的浪潮,早已超越汽車產業。六安與合肥正協同打造電子信息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格恩半導體、精卓光顯等44家企業與合肥企業展開深度合作。創新的火花也在相融中迸發: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合肥工業大學等共建安徽工業技術創新研究院六安院;與安徽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共建六安分園;與合肥工業大學共建“工大智谷(六安)”……
園區共建,讓協同發展更有深度。金安區與瑤海區、廬江縣共建開發區,已獲省政府批復;霍邱縣與合肥高新區共建的合霍現代產業園,為我市唯一的南北共建園區。要素資源在園區間自由流動,產業協同在同城化中提質增效。
合肥都市圈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之一,是長三角輻射帶動長江中上游乃至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樞紐。六安與合肥地域相連、人緣相親、經濟相通,是合肥都市圈城市聯系最緊密、經濟互補性最強、發展最具潛力的區域。
“十四五”以來,合六同城化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園區共建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從2020年起,我市連續6年與合肥市共同制定合六經濟走廊(合六同城化)年度重點項目及合作計劃,涉及基礎設施、園區共建、科技創新、公共服務等十個領域116個事項,其中2025年34個合作事項,通過清單化、項目化方式推進合六同城化。
市發改委副主任孫先友表示,面對戰略機遇期和關鍵攻堅期,我市始終將合六同城化作為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勢能、最大紅利,聚焦打造“合六同城協同創新產業基地”戰略目標,搶抓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機遇,持續深化規劃同繪、設施同網、產業同鏈、生態同治、服務同享,積極共筑緊密協同的“一座城”。(本報記者 儲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