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園林中的“泥土與森林”
●馬德俊
1925年8月的一天夏夜,住在北京城西三條胡同“老虎尾巴”的魯迅,率領著韋素園、曹靖華、李霽野、臺靜農、韋叢蕪等一群青年,組織的文學社團“未名社”破土而出。
事情的起因是在1924年的冬天,在北京崇實中學讀書的安徽霍邱葉集青年李霽野,通過自己的同鄉、在北京世界語學校師從魯迅的張目寒的介紹,將從英文翻譯的安特列夫的《往星中》書稿,呈送在魯迅面前。
看到“頭發和胡子統統長得要命的”李霽野時,這位冷峻的導師眼中釋放出了一股暖意。這股暖意,也通過李霽野,釋放到他身邊正在文學和人生道路上奮斗著的一群年輕人。魯迅建議“我們試辦一個出版社”,專門出版社員的創作和譯作。辦社所需600元的資本被拆解成6份承諾:大先生獨自承擔起半數,余下的由5個清貧學子分扛。魯迅并把自己的譯作《出了象牙之塔》《小約翰》首先交付出版作為開門書,這種赤誠和信任,催生了“未名社”的問世和成長。
魯迅解釋“未名社”并非“沒有名目”,而是“還未想定名目”,寓意如初生嬰兒般充滿發展壯大的可能。魯迅在“融洽”的合作中看見的不只是青澀的文字,更是青年們“寧作泥土”的孤勇。魯迅像園丁修剪幼苗般指點譯稿,修改作品。韋素園咯血的筆尖不停地在《外套》中游走,肺結核的陰影與妥思陀耶夫筆下俄國人民的苦難重疊;臺靜農在《地之子》里埋下皖西的鄉愁和淮南民歌,讓鄉野的艱辛長出文學的樹苗;李霽野翻譯《簡愛》時,英國桑菲爾德莊園的月光與自家后院“小南海”的湖光在譯稿里呈現出相映的風景;葦叢蕪的詩集《君山》閃耀著青春的光芒,讓魯迅稱贊是“青色”可看的詩章;曹靖華譯自蘇俄的《煙袋》和《鐵流》,如同烏拉爾山和大別山一樣蒼茫悲壯。他們蝸居在北京沙灘新開路的“破寨”,用俄語、英語詞典充作枕頭,翻譯蘇俄和北歐的作品。魯迅和這些20歲左右的青年,像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將異域的巨石推向中國文學的山巔;像普羅米修斯受盡苦難,為中國的奴隸偷運起義的“軍火”。這個中國文學的荒原上的“實地勞作、不尚叫囂的小團體”,在文學的陣地上耕耘,終成為中國文學史中一片茂密的森林。
最難忘的還是“未名社”7年時間創業艱難中的相濡以沫。因為譯介蘇俄作品被政府當局以“共產黨機關”搜捕招致了“未名社”成員的牢獄之災,鐵窗內外傳遞的不僅是饅頭,更是普羅米修斯的火種。韋叢蕪從“三一八”慘案死人堆里爬出去向魯迅報告這一慘景,魯迅參考其他資料為此寫下《紀念劉和珍君》那篇震鑠千古的檄文。當韋素園病重西山,社員們輪流送藥的身影在西山小徑上流連不斷。從上海到北平探望母親的魯迅也坐著營運的摩托車前去西山看望。韋素園病逝后又是魯迅寫下《韋素園墓記》,稱贊他雖非“天才”或“豪杰”,卻是“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小撮泥土”,為之發出“文苑失英”的慨嘆悲鳴。大先生為年輕人改稿的墨跡,那些墊付的還散發出體溫的印刷費,最終凝成《魯迅全集》里溫暖的注腳。魯迅先生以脊背為盾牌,為這群年輕人擋住時代的寒潮風云。這種支持讓“未名社”成員的譯著總帶著體溫,溫暖著寒冬里的讀者。“未名社”還成了一群革命者的落腳點,王青士(龍華24烈士之一)、李何林(南昌起義參加者)、王冶秋(時任中共霍邱縣委書記、新中國成立后曾任國家文物局局長)、趙赤坪(葉集著名革命烈士)等先后在此避難,并在“未名社”的幫助下開展業務,之后再根據需要投身革命征程。
我們特別不能忘記的是飄落在臺灣島的臺靜農先生。抗戰勝利光復了臺灣,可是這個寶島歷經半個多世紀日據時代,形成了中國文化的斷層,中國文化的土壤幾近荒蕪。臺靜農以一腔孤勇,攜著魯迅“移栽鄉野泥土氣息”的文學理想,在臺灣大學的龍坡里,重整中國文學的脈絡。臺靜農以筆墨為舟,以講臺為渡,將《詩經》中黃河長江先民的激情凝結成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胎記,《楚辭》優美詞章中生長著的愛國憂憤,《史記》的雄渾沉郁,唐宋傳奇的神奇,岳飛《滿江紅》中的愛國情懷,《紅樓夢》的高峰突起……都化作阿里山的松濤、日月潭的碧波,滋潤著臺灣島這塊干涸的文化沙漠。
臺靜農以學者的堅持,將臺大中文系鑄造成一座中華文化的燈塔。那些從他手中接過文化火把的學子,如歐麗娟等,多年后仍記得他誦讀《離騷》時微顫的嗓音——那是跨越海峽的中華之音,是文化血脈最深處的震顫。而今,臺大文學院的廊柱間,仿佛仍回蕩著他用安徽口音吟哦的詞章詩句。那些詞章詩句從《地之子》的鄉土和淮南民歌中跋涉而來,穿過戰火與波濤,最終在龍坡里的書齋里落地生根,長成又一處中華文化園林中的風景。
百年后再看“未名社”同仁那些合影的黑白照片和泛黃的未名叢書和雜志,模糊的身影和薄脆的紙頁上依然跳動著赤子的心跳。他們證明了:文化的火種不必是耀眼的火炬,也可以是深埋地下的根系。今天,安徽葉集的未名湖畔,魯迅和幾位學生的雕塑仍在復述當年的故事;“未名社”紀念館的墻上,集來的魯迅的墨跡依然灼灼如新。這群“無名的泥土”,終究長成了守護文學星空的森林——每片葉子都寫著:未名者,非無名也,乃待后人續寫其名。
(作者工作單位:六安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