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業勝
二十多年如一日,他扎根偏遠山區小學,用自己的摯愛與信念無私關愛著一群留守兒童;他用自己的責任與特殊“父愛”,在留守孩子的成長道路上一路傾情,用自己的大愛為山區里的一個個留守孩子托起了快樂夢。他就是被很多留守孩子們親切地稱作為“留守爸爸”的金安區東河口鎮明德小學校長高業勝。
明德小學是典型的山區農村小學,由于受經濟條件限制,90%以上的學生家長都紛紛外出打工,這些學生主要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由于老人對留守孩子們的特殊溺愛和孩子本身父愛、母愛的缺失,給留守孩子們成長帶來了一個個無形的“障礙”。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所追求的不光是有一顆愛心,還要有一顆會愛的心、一顆能抵達光明的心。”采訪當日,40多歲的高業勝正在組織學校“留守之家”的輔導老師們,認真討論和制訂5月份留守學生生活學習日程安排。說起對山區孩子們的特殊感情時,高業勝的情緒顯得非常激動。他說,自己每天像太陽升起一樣,例行站在學校“留守之家”的門口迎接著一張張燦爛的笑臉。在清貧的鄉村校園,他和這些留守的孩子們有一個“富有”的約定,努力地探尋著留守歲月中“自卑”的本源,向著孩子們的“需要”出發,為他們的心靈注入自信的力量。
每棵花朵都向陽,就看老師咋培養。留守學生楊玉迪一直跟著外公外婆生活,每天上課,高業勝都在仔細觀察著楊玉迪的變化,他發現楊玉迪的眼睛里總是充滿著憂郁,課堂上幾乎不發言還經常走神,課外幾乎不說話、獨來獨往。為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高業勝有意識地讓楊玉迪去參加學校編排的文藝節目。在去年“六一”文藝表演中,楊玉迪以自己優美的舞姿贏得了同學和老師們的陣陣喝彩,還被學校評為“十佳留守兒童”。楊玉迪的媽媽在給高業勝的感謝信中寫到:“高老師,我真不知道怎么感謝你,由于我們長年在外務工,孩子缺少父愛和母愛,但你們給她的愛足以讓她幸福一輩子……”近年來,在關愛留守孩子們工作上,高業勝為學校里每個孩子都建立了完整的留守兒童檔案,掌握了各個家長的聯系方式,通過電話、QQ或短信的形式及時向家長反映孩子的情況,然后要求家長每月給孩子寫封信或給孩子通一次電話。讓孩子及時回信或回電,匯報自己的生活學習情況。
山區學校,有的村莊離校較遠,每天往返十幾里山路,早出晚歸十分辛苦。很多留守兒童缺乏家庭輔導,加上每天兩個多小時消耗在山路上,致使一些學生成績較差,留守孩子對學習沒有濃厚的興趣,退學現象很多。高業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為此,他因地制宜開展“真情、親情、家園、樂園”活動,利用課余時間走訪留守學生家庭,盡力說服和挽留輟學的孩子,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高業勝說,一位名叫蔣超凡的留守兒童,平時厭學調皮,每年新學期開學他就不按時到校上課,為了動員孩子能及時到校上課,高業勝多次騎摩托車家訪。有一天突遇雨雪陰冷天氣,加之道路難行,高業勝在崎嶇的山路上連摔了兩跤。當孩子和他爺爺見到高業勝時,被感動地熱淚盈眶,孩子終于又走進了校園接受教育。在往后的學習生活中,高業勝還發現了蔣超凡有著特殊的繪畫天賦和興趣,并耐心輔導和鼓勵他向這方面發展,后來在一次區級繪畫比賽中,蔣超凡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多年來,高業勝愛挽留住了一顆顆厭學棄學的幼小心靈,孩子們都親切地稱他為“留守爸爸”。
來源:http://www.lawmw.gov.cn/ShowAction.asp?id=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