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綸
張綸(1878—1948年)字石泉,壽縣豐莊鄉人。幼讀私塾,弱冠中秀才,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東渡日本留學。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回國,在江淮間開展反清活動。三十年(公元1904年)考入安慶武備學堂,卒業后回壽,與王慶云、張匯滔等在城內組織“信義會”。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捐資創辦正陽關兩等小學。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與王慶云、袁家聲、張匯滔等密會,擬于農歷三月十五日,乘壽州四頂山廟會之機發動武裝起義。后因安慶熊成基起義失敗,風聲泄露,信義會組織隨之暴露,起義未成。后聯絡壽州教育會長孫旨美等成立“農會”。擇定壽州考棚為會所,進行革命活動。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全國各地反清浪潮風起云涌。清廷為維持其茍延殘喘的局面,下令各地成立咨議局。安徽咨議局成立時,王慶云被選為議員,并委任壽縣團防局局長。張綸與王慶云、袁子金、張匯滔等計議,決定在壽州東鄉曹庵、馬廠集設立團防局,組織聯莊會,形成壽州東鄉一支強大的反清力量。三年(公元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各地紛紛獨立響應,消息傳來,淮上志士精神振奮。11月5日(農歷九月十五日)光復壽州。
壽州光復后,立即成立“淮上軍司令部”,推王慶云為總司令,張匯滔、張綸、袁家聲為副總司令,并委派張綸等13人為軍統。他奉總部命令固守正陽關,統辦正陽五關十卡,維護與管理商旅水上交通及合法經營。此間,他創辦了正陽公立商業學校,任董事長。
民國元年(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竊據臨時大總統職位,因刺殺宋教仁激起公憤。2年3月,柏文蔚任安徽省討袁總司令,他踴躍參加討袁。15年北伐時,柏文蔚任國民革命軍三十三軍軍長,他任軍部副長官。18年解甲歸田,目睹水利失修,黃泛為災,生靈涂炭。針對時弊,提出治理淮河計劃。
37年染病不起,醫藥罔效,病逝于家。
來源:http://60.166.6.242:8080/was40/detail?record=257&channelid=13955&bac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