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語罕
高語罕,原名高超,1888年生于安徽壽縣,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理論家、八一南昌起義的策劃者之一。
他早年留學于日本,后回國從事反清活動,曾參加領導安慶馬炮營起義。1919年開始在上海與陳獨秀交往,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為《新青年》雜志的主要撰稿者之一。1916年秋,高語罕來到蕪湖,任安徽省立第五中學國文教員。因其德才俱備并善與學生交流,不久被被任命為學監。他和劉希平先生一道,在學校大力提倡“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實行學生自主管理學校的方法,在省立五中創建了全省第一個學生自治會。同時,為了提供給工人、店員及平民的子女受教育的機會,他與同道人先后在蕪湖創辦了工讀學校、平民夜校和商業夜校,親手編寫教材并擔任授課老師。在他的努力下,省立五中成為當時蕪湖乃至全省思想最為活躍、革命活動最為頻繁的地方,一批追求進步的青年在他的影響下從此走上革命道路,其中如蔣光慈、曹淵、李克農、阿英、祖晨等成為中共黨史上重要的人物。1921年1月,他在商業夜校的教材由上海亞東圖書館編輯成《白話書信》一書正式出版發行。此書用大量的篇幅全面介紹了馬列主義的基本知識,對推動安徽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和引導青年信仰馬克思主義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安徽傳播馬克思主義活動的一大亮點。高語罕是這一時期蕪湖及全省進步青年的精神領袖和思想導師。
他同時還是這一時期蕪湖革命運動的發動、組織和領導者。1919年5月5日,愛國學生運動在北京發起的消息傳到蕪湖,高語罕立即組織發動蕪湖各校的師生在全省率先響應,在他的幫助和參與下成立了蕪湖學生聯合會和教職員聯合會,和反對愛國行動的軍閥政府和保守人士針鋒相對,開展游行示威、抵制日貨及罷課、罷市的斗爭。高語罕的斗爭精神和巨大的影響力使反動當局極為恐慌,皖南鎮守使馬聯甲強迫省立五中將高語罕解聘并企圖謀害他。1919年7月,高語罕被迫離開蕪湖。同年秋,他又接受蕪湖省立第二甲種農業學校聘請,到該校擔任教務主任。時值全國掀起赴歐勤工儉學活動,經他奔走、推動,蕪湖以二農為主的一批學生赴法留學。不久,他又到蕪湖萃文中學擔任監學。這一期間,他開始深入社會,調查勞苦大眾的生存狀況,撰寫了《蕪湖勞動狀況》一文在《新青年》雜志發表。同年10月,他受時任省立五中校長劉希平先生聘請,重返該校。1921年6月2日,當時省城安慶發生軍閥當局屠殺請愿學生事件,史稱“六二”學潮。高語罕和一批皖省教育界著名人士組織“六二”慘案后援會,領導蕪湖及全省師生積極聲援。同年8月至10月,他又親自率領蕪湖學生骨干赴安慶,參加推翻賄選的皖省第三屆省議會和驅逐北洋政府任命的安徽省長李兆珍的斗爭。這兩場斗爭最終都取得了勝利,高語罕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21年10月下旬,高語罕赴上海,不久轉至北京。在北京期間,他先后加入了北大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和中國共產黨。1922年8月,他又作為安徽省公派留學生,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1925年春,高語罕學成回國。同年8月,他接受中共中央指示回到蕪湖,代表中央指導安徽國民黨黨務工作。到蕪湖后,他發展了蕪湖第一任團地委書記王坦甫等人入黨,為蕪湖黨組織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指導蕪湖青年團的工作。同年底,高語罕離開安徽,赴廣州擔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1926年1月,他擔任了出席國民黨“二大”的中共黨團書記,當選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大革命失敗后,他經武漢到達南昌,參加策劃南昌起義,任第二方面軍秘書長。1927年底,高語罕回到上海。1929年因參加托派組織被黨開除,但仍保持了政治和人格上的獨立,拒絕國民黨高官厚祿收買。1947年,貧病交加的高語罕病逝于南京。
來源:http://www.wuhuds.cn/index.php/Scrapdetail/index/id/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