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荒地停車場收費亂象為何屢禁不止?
10月30日,來自浙江杭州的游客發視頻,反映在通往湖州市江南天池景區的天荒坪小嶺頭一個荒地停車場停車,被村民攔路索要百元停車費,報警后民警調解付50元方才脫身。但這位游客表示內心不服氣,事后前往當地信訪局尋求說法,希望給個合理解釋。
該事件經網絡傳播后,記者先后聯系景區所在鄉鎮、警方和當地文旅局,鄉鎮稱景區歸文旅局管,文旅局表示“屬當地村民自發個人行為,無執法權”,公安則以“私人土地”為由僅做調解。一番周折下來,看似相關方面都管了但實際都管不了,皮球踢回遠點。
類似荒地停車場收費監管缺位案例屢見不鮮,媒體也曾多次報道。這些案例看似由個案維權引發,但折射的是旅游開發、綜合監管的空白。
村民想增收可以理解,但不能靠攔路收費。問題根子在旅游規劃缺位和土地權責模糊,才讓村民鉆了空子。特別是一些傳統核心景區周邊,游客自發聚集未開發的“野景點”缺乏明確的管理主體,加之景區周邊如村民承包地與景區交界區域的監管責任未明確,形成監管“灰色地帶”,導致私設停車場亂收費、違規收取門票等此類行為反復發生,游客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但長遠看需要建立更規范的利益共享機制,比如劃定公共停車區,將收益納入村集體分紅,比如門票經濟有效反哺當地村民,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這樣游客不添堵,也讓村民有了穩定的合規收入來源,這才是可持續的解法。
防止類似事件中“各管一塊”問題出現,還需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避免問題被“踢皮球”。事件中村民在荒地收費、多部門職責交叉的現象,反映出基層治理需要更加清晰的責任劃分和協同機制,景區管理涉及文旅、公安、市場監管、物價、國土等多個部門,只有部門間高效聯動,加強常態化的綜合執法監管。才能從“各自為戰”到“上下同欲”,才能避免責任不清、相互推諉,形成系統集成的協同治理效應。
荒地變“停車場”背后,是鄉村旅游火熱但“全域旅游”理念和管理沒跟上的尷尬。隨著旅游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游客的消費場景擴展至城鄉村景,甚至道路沿線、鄉村田野,但開發與管理仍有可能仍然局限于傳統景區經營理念,部分游離于核心景區外游客消費場景卻并未納入全域旅游的服務與監管體系,極易導致游客在該區域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出現“景區內外兩重天”的現象。要不斷完善全域旅游發展的體制機制、政策措施、產業體系,統一規劃布局,優化公共服務,推進產業融合,加強綜合管理,實施系統營銷,營造放心旅游消費環境,推動全域宜居宜業宜游,從而實現旅游發展全域化、旅游治理規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