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讓“養老”變“享老”——探訪“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金馬社區
“太開心了!今天就像一大家子團聚,熱鬧又暖心?!?0月28日,在裕安區平橋鄉金馬社區的重陽“家”宴上,91歲的陳秀英老人握著志愿者的手,眼角笑意滿溢。義診臺前,醫護人員耐心答疑問診;社區廣場上,銀發老人們載歌載舞展風采;餐桌旁,志愿者的拿手菜香氣撲鼻……這場以“情暖重陽 孝滿社區”為主題的活動,早已超越“一餐一飯”的意義,成為金馬社區深耕“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的生動縮影。
“家”宴背后:筑牢“老有所養”的民生底座
一餐熱乎飯,是“家”最質樸的溫暖。社區“金馬老年食堂”不僅每日為老人提供營養餐、低糖餐,更積極聯動社會資源,為高齡老人爭取用餐補助。自2023年起,裕安區慈善協會對社區內分散供養的五保老人、85周歲以上有就餐需求的老人,給予每餐4元補助,讓老人們吃得營養、吃得實惠,更吃得安心。
這份“家”的關懷,更延伸到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推進適老化改造,守護老人“住得舒心”;落實家庭醫生簽約、上門巡診服務,保障老人“醫療安心”。金馬社區用一件件扎實的行動,為“老年友好”筑牢堅實根基。
“家”的歡歌:滋養“老有所樂”的精神生活
一個有溫度的“家”,既要煙火氣,更要歡笑聲。社區老年學校是老人們的“快樂大本營”,學員們編排的文藝節目常演常新;“閱享空間”里書香滿室,智能手機培訓、反詐講座、書畫創作等活動接連不斷。
針對五保、孤寡老人的精神需求,社區更是格外用心:定期舉辦百家宴、集體生日會,讓老人感受團圓滋味;開展“學黨史、唱紅歌、講革命故事”活動,在紅色記憶中傳承精神、溫暖人心。從“養老”到“享老”的轉變,正在這些點滴歡聚中悄然實現。
“真心感謝黨和政府!不只是重陽節熱鬧,平日里的溫暖也從沒斷過?!?3歲的五保老人鄧孝能的話,道出了社區老人們的共同心聲。
“家”的傳承:激活“老有所為”的銀發力量
在金馬社區這個溫暖的“大家庭”里,愛在傳遞,善在循環。社區牽頭組建老年志愿服務隊,成立“夕陽紅”“老有為”“一家親”等9支隊伍,100多位老年志愿者主動扛起責任,用行動詮釋“銀齡價值”。
“書法協會”不僅定期開展交流學習,周末還開設“書法興趣小組”,義務教孩子練習書法繪畫;“一家親”服務隊結對幫扶特困群體,送物資、解難題;“巧手坊”的老人們制作手工藝品,通過義賣幫扶困難家庭;“春雨”巾幗志愿者定期入戶,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清掃整理衛生……退休老黨員、老教師更主動化身調解員、宣傳員,用“拉家常”的方式化解鄰里糾紛,成為社區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銀發力量”。
以“六安好人”衛良芳為代表的老年志愿者,正是這股力量的生動寫照。他們推動的“老人幫老人”互助模式,讓“金馬好人”從“一枝獨秀”漸成“滿園春色”。
一席重陽“家”宴,品的是菜香,凝聚的是真情。近年來,金馬社區圍繞“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目標,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推動“養老”向“享老”跨越,成功獲評“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我們要的不只是節日一時的熱鬧,更是日復一日的陪伴與守護。”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家芳話語堅定而溫暖,“未來,我們會繼續深化共建幫扶,讓‘敬老、愛老、孝老’的氛圍浸潤社區每個角落,把這里建成所有老人舒心長壽的溫暖大家庭?!?記者 沈夙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