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生命希望 守護康復之路
——市二院康復醫學科的溫暖堅守

市二院康復醫學科二病區主任唐鑫正在查房。

醫生正在為患者進行床邊康復治療。

醫生輔助患者使用上肢康復機器人進行治療。
在皖西衛生職業學院附屬醫院(市二院),有一個總能讓人心生暖意的特殊科室——康復醫學科。這里早已不是人們印象中“簡單做做按摩、練練走路”的輔助場所,而是集評估、治療、預防于一體的“功能重建中心”,是連接疾病治療與回歸生活的“生命橋梁”,更是無數患者重獲健康與希望的溫暖港灣。
近日,記者走進市二院康復醫學科二病區,恰逢該院“冬病夏治”三伏貼正式開貼,治療大廳里人頭攢動,醫務人員一邊為就診患者精準貼敷藥膏,一邊細致講解貼敷后的注意事項;隔壁的運動治療區內,幾名患者在治療師的耐心指導下,正進行著針對性的康復訓練。從三伏貼藥膏的精心制作到重癥患者的康復治療,這里的醫務人員始終以專業和耐心,為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
用專業點亮患者新生之路
“康復治療從來不是簡單的‘術后護理’,而是一場與時間賽跑、與功能障礙較勁的持久戰。許多傷病的手術治療或許只需幾個小時,但術后的康復訓練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我們秉承‘功能優先、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僅要讓患者恢復身體功能,更要幫助他們找回生活的主動權。”市二院康復醫學科二病區主任唐鑫的話語里滿是堅定。
多年來,該科室醫務人員堅持用友好的交流化解患者的焦慮,用細致的照顧溫暖患者的心靈。患者陳某至今仍記得:“去年因意外導致雙下肢多處骨折后,一度因行動不便陷入絕望,入院時連床都下不了,覺得這輩子可能就這樣了。”但來到康復醫學科二病區后,醫生和治療師為他量身定制了康復計劃,從最初的關節活動度訓練,到逐漸增加的負重練習,再到最后的步態訓練,每一步都浸透著醫護人員的悉心指導。2個月后,陳某不僅保住了雙腿,腿部功能也逐步恢復,如今已能正常行走。
13歲的患兒小麗(化名)的康復故事更讓人動容。2023年2月,小麗不慎從高處墜落,術后15天轉入康復醫學科時,身體完全無法動彈。“當時家長眼神里的絕望,我們都看在眼里。”唐鑫回憶道。他立刻組織科室醫生、康復治療師聯合會診,為小麗制定了包含針灸、中頻電療、下肢康復訓練、肌力訓練在內的詳細方案。20多天后,小麗成功獨立坐起;第52天,她已能掙脫助行器,自己邁開腳步,看著孩子重新奔跑的身影,家長握著醫護人員的手,淚水浸濕了眼眶。
創新技術為康復注入新動力
“嘀嘀……”在康復治療區,上肢康復機器人正發出輕柔的提示音,一位腦卒中患者在它的輔助下,正緩慢而堅定地完成抓握動作。2016年,市二院成為全市首家引進上肢康復機器人的醫療機構,這個“鋼鐵戰友”如今已陪伴患者走過多個春秋。“它通過三維空間精準訓練和體感游戲化任務,讓康復訓練不再枯燥。”唐鑫介紹道,即便是上肢肌力僅2級的患者,也能在它的幫助下逐步恢復功能。多年來,它見證了太多“重生”時刻,一名腦卒中醫生經過4個月訓練重新握緊手術刀,延續職業生涯;另一名脊髓損傷的程序員借助它重返工作崗位,敲出熟悉的代碼。機器人的動態評估系統會生成詳細的運動數據,每一組數據背后,都是患者從無力到有力、從僵硬到靈活的蛻變。
在康復治療區,先進設備不止于此:CPM關節康復器如同“關節潤滑劑”,幫助患者緩緩活動僵硬的關節,恢復活動度;Motomed訓練儀像一位“耐心教練”,助力肢體力量一點點提升;電動起立床、腦電仿生電刺激儀、骨創傷治療儀、電動牽引床等設備有序運轉,從功能評估到精準治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康復體系,讓科學康復的理念落地生根。
多學科聯動筑牢早期康復防線
“患者術后15天,正是早期康復的黃金期,必須盡快介入。”在重癥醫學科的病房里,康復治療師正為一位剛脫離危險的腦外傷患者做床邊康復。這樣的場景,在市二院早已常態化。
2013年,市二院康復醫學科在全市率先開展床邊康復治療,如今,已與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重癥醫學科、老年醫學科、骨科等10多個臨床科室建立“早期康復聯動機制”。“早期康復可有效預防血栓形成、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并發癥,為后續康復進程筑牢基礎。”唐鑫解釋道。近年來,該科室正積極推進以康復治療與臨床一體化為特色的新型多學科合作模式,讓康復干預更早、更精準。
不久前,骨科一位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剛清醒,康復治療師就已來到床邊,指導他做踝泵運動、股四頭肌收縮訓練。“以前總覺得康復是術后的事,現在術前就有康復師評估,術后第二天就開始訓練,恢復速度比想象中快多了。”患者家屬的感慨道出了早期康復的價值。
“甜蜜處方”傳遞醫患同心溫度
“阿姨,端午節安康!嘗嘗我們做的綠豆糕。”今年端午節,康復醫學科二病區護士長楊俊端著糕點走進病房,患者們的臉上瞬間漾起笑容。這樣的“暖心約定”,在該科室已持續多年。
康復治療周期長,不少患者逢年過節也無法回家,唐鑫看在眼里,便和同事們商量,用科室績效獎金購置水果、零食、糕點,在節假日分發給患者。從春節的糖果到端午的綠豆糕,從中秋的月餅到日常的新鮮水果,這份“甜蜜處方”成了科室的特色名片。“我們治療的是病痛,溫暖的是人心。”楊俊說,有一位長期住院的大爺總念叨家鄉的桃酥,護士們特意托人從他老家買回來;一位阿姨生日當天,科室醫生悄悄為她準備了長壽面。一塊小點心、一碗熱湯面或許微不足道,卻像一縷陽光,照亮了患者漫長的康復之路,傳遞著醫患同心的溫暖。
以患者為中心書寫精進篇章
作為六安市工傷康復定點醫療機構,市二院康復醫學科自2005年成立以來,始終秉承“以患者為中心”的宗旨。50張床位、30名醫務人員,這個不算龐大的團隊,卻用專業和堅守,為無數患者撐起康復的希望。
科室的診療范圍早已覆蓋各類功能障礙疾病,從腦血管病恢復期的言語、認知障礙,到顱腦外傷、腦腫瘤術后的功能恢復;從骨關節術后、脊髓損傷的功能重建,到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頸肩腰腿痛的緩解,再到面癱等周圍神經損傷的康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這里找到針對性的治療方案。腦卒中后偏癱的老人重新抬起手臂,為家人端上一杯熱水;骨關節術后患者邁開穩健步伐,在公園散步時遇見花開;被頸肩腰腿痛困擾多年的市民舒展身軀,輕松完成日常勞作……這些平凡卻動人的場景,正是科室“功能優先、以人為本”理念的生動寫照。
“康復之路沒有捷徑,但我們會陪伴患者走穩每一步。”唐鑫說。下一步,市二院康復醫學科將繼續深耕重癥康復領域,不斷提升醫療技術水平,優化服務質量,讓更多生命在專業守護下重新綻放光彩,讓康復之路充滿溫暖與希望。(記者 孫曉佳)